另外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,5月11日至7月16日累計公布1萬4180位確診個案中,已有1萬2243人解除隔離,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6.3%。
關心科技發展趨勢的讀者相信對於人工智慧和物聯網都不陌生,可能還會認為這兩者都是成熟的技術了。聰明、方便、省錢、省電,這才是智慧生活。
這些技術不難,但也只是開始,物聯網從來就不只是連上網路,還要更多的感應器來提供資訊。過去十年,人工智慧的技術有突飛猛進的發展,尤其在視覺辨識和語言辨識的發展可說是相當成熟了。我們來想像另一個場景:智慧電燈,我們到底是希望「電燈可以自己判斷該開、該關、該改變顏色、該調整成什麼亮度」?還是希望「我們可以遠距開關電燈」?我想前者才是智慧和方便,但我們大多數的物聯網裝置給我們後者的功能,我們只是可以控制更多東西,說不定煩雜的感受還多於輕鬆,因為裡面並沒有「人工智慧」的技術來加持。但是只有人工智慧而沒有物聯網,應用範圍卻又非常侷限。所以有沒有發現,只有物聯網而沒有人工智慧,那一點都不方便。
但是這兩個技術的結合,卻能打造出「線上課程」的龐大產業。所以從技術週期來看,線上課程所採用的技術都處於穩定成熟期,一點都不新,但是從產業週期來看,線上課程的營收成長率還在成長期,絲毫不見衰退,也沒有什麼併購和整合的現象。在拉丁美洲有此一說,出身中上階層的世家子弟,如阿拉納本人,職業選擇當以醫師、律師、記者這三種最為理想。
卡洛斯從來就不是一個獻身於革命理想的人,他在物資缺乏的共產古巴從事肉品黑市交易遭到逮捕,期間多次嘗試越獄逃往美國。她對拉丁美洲歷史發出這樣強烈且宿命論式的評語,恐怕史學家們是無法完全同意的。這也不是一本新聞採訪著作,儘管我拿出飢餓獵犬的投入程度追蹤每位書寫對象的生活。阿拉納感嘆拉丁美洲歷史輪迴著重複的劇情:根植於種族與階級差異的貧窮,讓大眾附庸於菁英階層,也讓菁英階層剝削大眾。
如同來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事物,這本書是混合的品種。這不是一本「只」關於歷史的書,我們無法只用專業史學書寫的狹窄視野閱讀此書。
第二部「刀劍」中所描寫的人物卡洛斯,受到古巴政府號召,參與了1975至1976年間向非洲安哥拉輸出革命的戰爭,捲入該國三個派系的鬥爭,在戰火中莫名奇妙地存活下來。而與作者本人的價值觀最為貼近的,恐怕是她在第三部「石頭」中所描寫的人物——哈維爾・艾爾波神父。艾爾波來自內戰時期(1936-1939年)的西班牙,他曾經親眼看過共產主義者將家人拖出去處決,因此對於古巴革命在全球捲起的馬克思主義風潮有所遲疑。此書以當時流行的依賴理論為核心精神,將拉丁美洲自殖民以來的數百年歷史,比喻為一條被切開的血管,源源不絕地向外輸出她的黃金與白銀、蔗糖、可可、咖啡、香蕉與橡膠,終至生命力枯竭、倒臥不起的形象。
她點名了數個好戰、有擴張野心的美洲原住民文明,熟稔於征服與治理的法則。她認為拉丁美洲前仆後繼的原住民起義與游擊隊革命,並不會帶來解放,因為所有的革命都需要極端暴力來成就,而暴力終將帶來大眾對於鐵腕手段與獨裁者的渴望。怎樣全面掌握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實?這片土地上的人有著什麼樣的特徵? 無論是神祕的古代文明、鮮明的文學風格,還是動盪的政局、不平衡的發展,拉丁美洲究竟為何與世界其他地區如此不同?讀完這本書你會有答案。」 然而,阿拉納畢竟不同於加萊亞諾,如果說加萊亞諾批判來自歐洲與美國的殖民者及帝國主義者,並將希望寄託在拉丁美洲的大眾起義與革命之上。
這也不「只」是一本新聞採訪著作,她如「飢餓獵犬」般追蹤三位當代拉美人物的生活——秘魯拉林科納達鎮的寡婦礦工黎諾、從共產古巴出逃卻在美國成為毒販的卡洛斯,和以玻利維亞為第二祖國的西班牙耶穌會神父哈維爾——在作者筆下,他們的生命歷程竟與白銀(礦業)、刀劍(暴力)及石頭(宗教)所構成的大歷史敘事緊密交織。而我們擅於說故事的作者——瑪利・阿拉納,將用她才華洋溢的筆觸,邀請讀者進入這場對話、思考她對拉丁美洲做出的評價。
印加人、阿茲特克人或西班牙人強加的征服彷彿從未離去,這片大陸依然被外力定義。即使在解放神學風起雲湧的1960與70年代,艾爾波也未如身邊好友一般拿起槍桿、參與武裝鬥爭。
阿拉納無法割捨對於拉丁美洲深切的關懷與憂心,她必須對歷史進行診斷、對現況開立處方、對價值做出判斷。居於敘事核心的是異國的欲望,那是一種外來的渴求、一股向外的吸力。他是卡斯楚不想要的那種反革命害蟲,但他也是卡斯楚送往海外前線「輸出革命」的烈士。雖然作者以極為傑出的寫作功力,將拉丁美洲數百年來的複雜歷史,用流暢且戲劇性的文字清楚綜述,使歷史場景一幕幕躍然紙上,讓讀者一打開書本就無法放下。翻開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,我們讀的既是歷史也不是歷史,既是新聞採訪也不是新聞採訪。相關書摘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:阿茲特克帝王蒙特蘇馬二世充滿魅力,並非史書說的軟弱不安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:忙著向自己的神職人員興戰,梵蒂岡未能察覺新教的急遽擴展有其原因 書籍介紹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: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,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》,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:瑪利・阿拉納(Marie Arana) 譯者:楊芩雯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部分商品除外,如實體、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
但讀者卻能真切地感受到,她拒斥出於任何動機、任何形式的暴力他主張,和平是達成目的的唯一手段。
卡洛斯從來就不是一個獻身於革命理想的人,他在物資缺乏的共產古巴從事肉品黑市交易遭到逮捕,期間多次嘗試越獄逃往美國。相較於書齋中的歷史學者,阿拉納恐怕更像拉丁美洲知識傳統中的記者,那是一個能夠貫穿古今、針砭時事的社會位置。
她對拉丁美洲歷史發出這樣強烈且宿命論式的評語,恐怕史學家們是無法完全同意的。如同來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事物,這本書是混合的品種。
熟讀拉丁美洲經典的阿拉納,當然沒有忘記向加萊亞諾致敬,本書第11章開頭就引用了《拉丁美洲:被切開的血管》一書:「在征服和掠奪拉丁美洲的過程中,刀劍與十字架並肩行軍,船長與主教、騎士與傳教士、士兵與修道士聯手盜取白銀……」,與本書標題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相互輝映。她認為拉丁美洲前仆後繼的原住民起義與游擊隊革命,並不會帶來解放,因為所有的革命都需要極端暴力來成就,而暴力終將帶來大眾對於鐵腕手段與獨裁者的渴望。201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《書單》雜誌最佳非小說圖書得主 2020年安德魯・卡內基優秀小說與非小說獎入圍作品 執迷於採礦、用殘暴武力寫下傳奇故事、宗教的牽動人口 在這片魔幻土地留下痕跡,創造歷史。他是卡斯楚不想要的那種反革命害蟲,但他也是卡斯楚送往海外前線「輸出革命」的烈士。
在拉丁美洲有此一說,出身中上階層的世家子弟,如阿拉納本人,職業選擇當以醫師、律師、記者這三種最為理想。居於敘事核心的是異國的欲望,那是一種外來的渴求、一股向外的吸力。
相關書摘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:阿茲特克帝王蒙特蘇馬二世充滿魅力,並非史書說的軟弱不安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》:忙著向自己的神職人員興戰,梵蒂岡未能察覺新教的急遽擴展有其原因 書籍介紹 《白銀、刀劍與石頭: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,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》,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:瑪利・阿拉納(Marie Arana) 譯者:楊芩雯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部分商品除外,如實體、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所以,這本書既是歷史,也是深度新聞採訪著作。
這也不「只」是一本新聞採訪著作,她如「飢餓獵犬」般追蹤三位當代拉美人物的生活——秘魯拉林科納達鎮的寡婦礦工黎諾、從共產古巴出逃卻在美國成為毒販的卡洛斯,和以玻利維亞為第二祖國的西班牙耶穌會神父哈維爾——在作者筆下,他們的生命歷程竟與白銀(礦業)、刀劍(暴力)及石頭(宗教)所構成的大歷史敘事緊密交織。阿拉納感嘆拉丁美洲歷史輪迴著重複的劇情:根植於種族與階級差異的貧窮,讓大眾附庸於菁英階層,也讓菁英階層剝削大眾。
第二部「刀劍」中所描寫的人物卡洛斯,受到古巴政府號召,參與了1975至1976年間向非洲安哥拉輸出革命的戰爭,捲入該國三個派系的鬥爭,在戰火中莫名奇妙地存活下來。」 然而,阿拉納畢竟不同於加萊亞諾,如果說加萊亞諾批判來自歐洲與美國的殖民者及帝國主義者,並將希望寄託在拉丁美洲的大眾起義與革命之上。如同依賴理論無法為拉丁美洲蒼白的身影注入一股自立的力量,阿拉納筆下的拉丁美洲也顯得向宿命屈服:「自始至終敘事不曾改變,相隔千年還是一樣。她點名了數個好戰、有擴張野心的美洲原住民文明,熟稔於征服與治理的法則。
阿拉納無法割捨對於拉丁美洲深切的關懷與憂心,她必須對歷史進行診斷、對現況開立處方、對價值做出判斷。此書以當時流行的依賴理論為核心精神,將拉丁美洲自殖民以來的數百年歷史,比喻為一條被切開的血管,源源不絕地向外輸出她的黃金與白銀、蔗糖、可可、咖啡、香蕉與橡膠,終至生命力枯竭、倒臥不起的形象。
但讀者卻能真切地感受到,她拒斥出於任何動機、任何形式的暴力。這也不是一本新聞採訪著作,儘管我拿出飢餓獵犬的投入程度追蹤每位書寫對象的生活。
而與作者本人的價值觀最為貼近的,恐怕是她在第三部「石頭」中所描寫的人物——哈維爾・艾爾波神父。這不是一本「只」關於歷史的書,我們無法只用專業史學書寫的狹窄視野閱讀此書。